• Jul 17 Sat 2010 01:53

IMG_0825s.jpg 

附近的高地農場超市新增了一個小專櫃,賣各式各樣的特殊糖鹽,天然的人工的都有,可以大包買也可以小盒嘗試,於是挑了四種回來。

上方兩個,左邊是澳洲墨累河粉紅雪片鹽,右邊是玻利維亞玫瑰鹽。下方兩個,左邊是法國海鹽,右邊是喜馬拉雅玫瑰鹽。

在這之前,也風聞過不同鹽的深奧滋味,但也僅止於風聞,沒有刻意去找來用過,只等著碰上再嘗試。於是家裡一直只有兩種鹽,一種精鹽,另一種則是在J-Town碰上的沖繩粗鹽。

雖然沒用過其他天然鹽,沖繩鹽和一般精鹽之間的落差已經非常顯著。精鹽是利的,直的,沒有個性的,而沖繩鹽是厚的,有力度,有餘味的,醃魚尤其能吊出魚類的鮮甜,彷彿因為都有大海氣味分外投契。於是沖繩鹽變成家裡的魚類專用鹽,雞肉也適合,其餘菜餚還是精鹽的天下。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椒。

IMG_0824s.jpg 

口感不能說頂級,和超市賣的比起來外皮還是硬一點,但是味道濃厚純正,椒香足,水分也意外的夠。本來它每天都處於灌水不及的狀態,早上澆一保特瓶的水,到了傍晚又是土面全乾哀哀叫渴,吃水吃超大,看來這樣拼命灌還是有成效的。

吃了自己種的果菜,會覺得,啊真有一塊地的話一定什麼都給他種下去,吃起來完全不一樣啊。

採了唯一的果實之後,那棵青椒應該是自此頤養天年了,因為沒有任何要繼續開花的跡象,這一季也就是一生。接下來可期待的是日本青椒,目前是兩顆果實。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79s.jpg 

要說是為了孩子的話,這道菜是不用寫的,因為他把這菜看得跟毒藥似的,明明根本就沒入過口,怎麼告訴他是甜的是甜的也不相信。但是我喜歡,目前來說,算是所有菜色裡的最愛了。每天做著自己不吃的禽畜魚肉,今天就是要寫自己愛吃的。

這道菜,說簡單是很簡單,連條列式的食譜都不需要。鮮百合兩個,剝瓣燙熟,南高梅一顆,去子剁泥,用一大匙味醂把兩樣東西拌在一起,完成。

但是說麻煩也是麻煩。鮮百合一瓣瓣剝下來,清洗,修枯邊的工夫大概佔了整個料理時間的八成,一邊細細洗修,總會一邊想著他媽的為什麼我喜歡的都是這種玩物喪志的食物。

處理好之後,料理過程便快了,時間以秒計,一種錙銖必較的快。同樣是燙,但和燙空心菜那種豪放粗獷完全是兩回事。燒一小鍋水,能蓋住百合的份量就夠,水滾,百合倒進去,三十秒,熄火,再浸三十秒,撈出來立刻泡冷水避免它繼續熟下去。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778s.jpg 

水果變得難吃了,這些年來雖然一直這麼覺得,但並不常掛在嘴上講,因為不能確定事實究竟真是這樣,還是回憶讓所有過去的味道都陳年濃郁起來。人老了的特徵就是覺得什麼都是舊時美,這我很明白,所以盡可能少提,因為死不肯承認老。

但是最近有一篇新聞解答了這個懷疑,哪裡的研究忘了,大意是,蔬果近二十年來確實變淡薄了,因此過去的營養攝取量標準已經不夠,要吸收到建議份量的營養素,蔬果得吃得比過去更多才行。至於原因,自然是化肥,藥物,催熟之類的非自然手段,蔬果的滋味根本沒有好好醞釀的時間,人類等不及。

果然是以前的芭樂和蓮霧比較好吃,不是因為我們老了啊。我和老公對嘆。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種植季,決定把陽台種成菜園。

去年大部分種的是花,並不成功,遠遠比不上前年,明明種法都是一樣的。但有一株爭氣的草莓給了小孩極大的樂趣,老公每次一發現草莓開花便去拉皮條,每朵花的花心都摸摸碰碰幫忙授粉,草莓也十分爭氣地結了又結紅了又紅,有段時間幾乎天天都能在葉片間翻到豔紅的果實。百分百天然的味道,和我小時候種的一模一樣,是現在超市裡已經找不到的味道。

因為花種得太失敗了,那些草莓就這樣決定了今年的方向。種果子,種菜。

然後就去找菜苗了。

今年的春天來得拖拖拉拉,總是眼看著要暖起來了又突然冰凍回去,直到五月初還有零度紀錄,花市也就因此一直不能開市,就算有幾家早開的,也只有一些芽要發不發的玫瑰撐場面,等到接近六月,菜苗才算出齊。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706s.jpg 

「連前兒三姑娘和寶姑娘偶然商議了要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來,現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給我,我倒笑起來了,說:『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彌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錢的去。這二三十個錢的事,還預備得起。』」——《紅樓夢》六十一回

 

這是在台灣時沒看過的蔬菜。

第一次在超市裡看見枸杞葉,反應是:「居然真有這種東西賣!」對我來說這是屬於書上的,不存在於日常生活。當然我明白長得出枸杞子的植物必然有莖有葉,但感覺就是很遙遠。所有跟中藥材相關的東西印象都是古老的,曬乾的,皺巴巴的,本物這麼新鮮嫩綠其實很有微妙的分裂感。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May 28 Fri 2010 02:29
  • PUTO

IMG_0689s.jpg 

這是在東南亞系超市買的菲律賓蒸糕,叫做PUTO,口感完完全全就是台灣的發糕,只有淡淡的白糖味,調味比台式發糕輕,而米香更濃,那種米香是泰國香米式的香。以前也買過泰國香米混在普通蓬萊米裡煮過飯,一開始滿室生香十分驚豔,但之後便漸漸索然無味起來,覺得香氣攻擊性太強,底味又過薄,不如台灣式香米溫厚蘊藉。但這種米做點心十分適合,不需要任何香草精之類的香料也能獨立撐得住場面。

維基上說這種蒸糕來自菲律賓南部,可以沾著咖啡或巧克力吃,當成配熱飲的點心也可以。我自己是空口吃,吃完了喝茶,完全按照小時候過年的方式,大概心裡面還是把它當成台灣發糕,很難拿咖啡這類西式的東西去對付它。

這裡一開始買到的PUTO只有白色的,之後出現這種雙色PUTO,味道完全一樣,紫色只是純染色,讓我有點失望,以為會是芋頭味的。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660s.jpg 

說起來是這陣子看了太多金スマ的緣故,心得就是:會上波瀾萬丈的,基本上都沒好事。日子看起來平平順順,後頭一定有個不測風雲等著。像我這種動不動焦慮東焦慮西的人,金スマ實在不算是個適合看的節目。

說不定哪天突然就死了呢!我。

然後便很跳躍地想到阿媽,想到小時候的記憶,然後就跳躍到她做的菜。什麼都沒有留下來,老媽阿姨們都不會做阿媽的菜,像是滷肉,醃瓜脯,釀梅子釀葡萄酒。那些原料,調味,火候,手法,她生前沒想到問,現在已經無處可問。雖然一直都看著,但實際做和一旁看絕對是兩回事,有些菜也刻意模仿過,怎麼仿就是仿不出來,那個味道。

接著又繼續跳躍。假如我突然死了那我小孩豈不是很可憐?要一直嘗試做出媽媽的味道是很累的。那,我自己寫下來好了。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他的節目一直在做,不管是例行的或是特番,我也一直跟著看下去,不知怎地,看了,像是沒看。這種感覺很難形容,螢幕上那個叫做中居正廣的人明明是在的,很盡責地做著節目。我的眼睛明明看著他,視線卻又像是是穿過這個人,抓不到任何實質的東西。節目一個不缺地看完,仍然覺得餓。

今天看了剛補到的サタスマ,大概知道是為什麼了。

看到的是中居為小學籃球隊作監督的最終篇。公式戰的最後兩戰,他因為正在拍白影沒有辦法陪孩子們去比賽,於是先寫好了兩封信,一封是贏的時候念的,一封是輸的時候念的。另外特別寫信拜託,要給某個一直不能上場的孩子機會,假如差距拉大到十分以上,就讓他上,那是個努力的孩子。

他的細膩心思,寫在在那些圓圓的字裡。什麼他都有準備,萬一贏了是這樣,萬一輸了是那樣,非常的中居。

孩子們在場上奔跑,他在白影現場緊張著。最後,孩子們在哭完倒數第二場的失敗之後贏了最後一場,打電話給他。講電話的他是直江醫生的外型,完全不是籃球場上的那個監督,當孩子們齊聲喊出:「42比34,我們贏了!」的時候,那個笑開了的中居啊 … 我看見他了。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接近吃素了,這是到目前為止的第二次。

吃葷或吃素對我一直是一件開放的事,不刻意吃,不刻意不吃,不勸別人吃,肉邊素沒關係,別人要吃肉我來做沒關係,做好了肉菜嘗一兩口調味適不適當更是沒關係,反正我吃素不是因為宗教理由。

喔,宗教,這大概是我唯一不開放的。哪天要是發現自己接近宗教禁令式的吃素,一定會把自己掰回來餐餐吃肉。所謂「宗教禁令式」,意思是其實心裡想吃肉或五葷想得不得了,又怕自己觸了人造的禁令要下地獄,於是拼命照著肉的形象和口味造出菜來聊表安慰。不是說素雞素魚素腰花那種東西不能吃,而是吃的心態。我也很愛素腸素肉,和香菇冬筍一起紅燒了,好吃得不得了,但我吃它絕不是把它當成不能吃肉的替代品,它有它自己獨立的地位,不可撼動。

不是宗教素,也不是健康素,我完全不認為吃素比較健康。勉強取一個名字的話,可名為「想吃素」,因為感覺身體想吃,我就吃了。

上回身體吵著要吃素已經是婚前,什麼時候開始的忘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吃素最高峰正好碰上初次見準公婆。不知道我吃素的準公公十分熱情地帶我去了高雄一攤有名的虱目魚店,特別推薦又乾淨又新鮮的魚腸。我原想喝點湯吃點粥沒問題,完全沒想到還有魚腸這一著。我在準公公熱切的眼神關注下吃了第一個,幾乎不敢嚼,用吞的,準公公立刻問:「怎麼樣?好吃吧?」

demo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